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报道 » 预习发言
扩展阅读
中央电视台新闻音乐 2021-03-16 22:21:46
绍兴新闻综合 2021-03-16 22:17:39
cctv4新闻主持人 2021-03-16 22:17:23

预习发言

发布时间: 2020-12-04 07:24:19

Ⅰ 语文学习方法发言稿

我是来自八(*)班的叶**,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同学们一同交流探讨自己的学习经验。我没有教授般的阅历,也没有大师般的文采,所以今天我就以我最朴实的文字主要向大家介绍语文作文方面的学习方法与经验。我8年来的学习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积累。

印象当中我作文起步很早(因为父母都是语文老师),而且兴致还很高。依稀记得我写的第一篇作文只有6句话,可谓相当雷人。包括现在我对作文也抱着一丝热情,经常会写一些随笔。这样做很好的一点就是可以及时把生活中的素材记录下来,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焦头烂额地在记忆中寻找材料。在阅读的时候我坚持做读书笔记,而且在每天睡前必看文章,少则一篇文章,多则十几分钟。前期我的文章无论是文采还是深度都不大可观,但我就是在这样的积累中慢慢提升了写作水平。

我不会刻意去看一些写作辅导书籍,一般看散文类的书或者是小小说,散文方面比如说龙应台的《目送》。其实这本书也是朋友推荐的,感觉龙应台的笔墨很真挚,很深沉,给我思想上的触动很大,总之值得一看。据我估计,在座的很多人都接触过以郭敬明为代表的校园青春小说。确实,这些作家的语言很优美,但是小小说会在短时间内给予我很大的震撼。我一直相信我的情商就是在这样的震撼和触动中培养起来的,并且这也能帮助我自如驾驭阅读题。

2. 情感。

我觉得我的文章都很贴近生活,就像超级新苗大赛的评委点评我的文章:生活味很浓。

曾经在一本书里看过这样一句话: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不矫饰,不虚伪。所以,我的考场作文几乎次次都挑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叙述,融入自己全部的真情实感。而且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往往能够触动改卷老师喜怒哀乐的情感之弦,高分易得。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不可思议地进入温州市超级新苗年度总决赛十强的那一阵子,我把中学组其他的5位选手的文章都浏览了一遍,然后就觉得自己必输无疑——她们的文章都比我的有深度。但是我又不可思议地拿了亚军。那天都市报的编辑将奖杯和奖金送到学校里的时候,她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和很多评委都被你的文字感动。有一个很夸张的同事居然哭得稀里哗啦。”结果我发现,冠军写的也是亲情类文章,只不过她写的是奶奶,我写的是爷爷。

想要让自己的文章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吧。当你被一篇文章打动时,你会发现打动你的不是语言的主语谓语,而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灵魂。

3. 心态。

心态这一点对于每一门科目应该都是受用的。上学期期中考第一次面对120分的语文考试,我体验到了手心冒冷汗、笔尖颤抖的答题经历。那次的成绩确实不理想。但在我放下一切包袱后,接踵而至的便是语文单科的全班第一,全段第一。

对于语文,我确实很自信,但是做不到100%的自信。至于如何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还是有待摸索探讨的。

自始至终,我感谢语文给我带来的一切。它让我感知到思想源泉的活力,感知到自信的力量,它也让今天的我有了资本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经验。在这里我想对语文成绩中下的同学们说:要想自己变得更强,是要将过去甩在身后,期待而不等待;对于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有一句话希望赠与大家共勉:大海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接纳百川之水。

希望普通的我带来的普通的学习经验能给大家带来不一般的启发与思考。

谢谢大家!

Ⅱ 如何有效做好语文预习

如何有效做好语文预习
课前预习课文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完课文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做了以下几点要求:
1.读准读顺课文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我觉得“六字预习”法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所谓六字预习法就是课前预习做到六个字:“读”、“查”、“画”、“批”、做”、“问”。
1 “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明确这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了解通过本课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如何学习本篇课文等;二读课文,将课文读熟、读懂。如预习《分马》时,先读“训练重点”,明确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掌握详略主次,主要人物应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那么在上课时就要围绕这个重点去思考。读“预习提示”,了解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及故事梗概、主题,有利于读懂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再朗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弄清了这些,上课分析人物性格时就容易多了。
2 “查”: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等不懂的问题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3 “画”:包括在“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里勾画出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文学常识等,便于教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画现文中精彩的词句;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课后。练习在文中涉及到的地方等。
4 “批”:指批注。将“画”出的部分作旁批,即对文中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色、课后练习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中。
5 “做”:做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抄写字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意(弄清意思)、会用(学会运用)。在笔记本上摘录文学常识、写出心得体会等等。
6 “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上课时求得解答。在熟读课文和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以上简要介绍了“六字预习法”的一些基本作法,这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对六个字的理解不仅仅是这些,但基本思路是这样。如果按“读”、“查”、“画”、“批”、“做”、“问”真正落到实处,就可以说过好了课前预习关,过好了这一关,对上好语文课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预习课文的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但是预习课文是一定不能放松的,只有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学生才能更主动自主地学习。

Ⅲ 求1小段关于预习的演讲稿,急!!!!!!!!!!!!

预习什么内容,请完善问题,越详细越好

Ⅳ 如何让预习更自主更有效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全员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自然达到高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都在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就在三年前,我接任了三年级语文课不久,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不会预习新课,每次上课,我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识字、读文的训练,既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又使学生产生依赖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冥思苦想,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每天放学后的半小时办公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经过实践,我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下面就学习《我爱故乡的酸枣树》一课,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范读引领,加强听读训练。
教师范读课文,向学生提出要求:边听老师读课文,边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在听读过程中,注上音节。听读完后,学生自己尝试读课文,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也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听、读、问、查来达到识字的目的。学生扫清了拦路虎,再来读句子,读课文,就通顺的多了。
二、结合阅读,加强说话训练。
1、分段读文,练习说完整话。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课文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了解课文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初步感知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练习说一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组成,从中你了解到哪些知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说完整话,敢于大胆发言,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简练概括。
学生练习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酸枣树的哪几方面写的,再想一想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故乡的酸枣树,并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而且语言要完整,说话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课文抓住了酸枣树的……来写的,课文是按……的顺序写了故乡酸枣树的……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初步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或者读给同桌听。
三、指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年级的教学重点是以识字为主,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识字的准备工作呢?
首先,我在黑板上给学生做示范:先画一个田字格,在田字格中写上本课的一个生字,在生字的上方写上音节和音序,在生字的下方写上用生字组成的词语,至少要写两三个。
其次,引导学生练习口头说一说。说话的框架是:“睁”zhēng左右结构目字旁,睁眼,睁开,声母zh ,音序Z。学生以此字为例,按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余生字,并且练习说一说,说话的形式可以是自己说,也可以与同学互相说。
最后,同学间加强识乏缉催垦诎旧挫驯旦沫字方法的交流,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因为是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指导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方法识记生字字形,教师只重点指导生字正确规范的书写。
经过这样的指导,第二天上课,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积极性很高,无论是学习生字,还是朗读课文,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酸枣树叶、花、果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而且朗读的很有感情,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可是,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能经常在学校指导学生来完成课前预习,再说,只要一放学,孩子们的心就慌了,一心一意只想回家,哪有心思听你朗读课文、指导预习?后来,我观察到孩子们每天吃完午饭后就早早的来到学校,于是,我就想到利用中午的时间。为了能利用好这点时间,我跟学生进行一番沟通,孩子们也爽快地应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中午都是1:30到校,指导学生按照我教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孩子们也很配合,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样,既能有效利用在校时间,又解决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久,我的语文课堂上不再有太多的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暗自窃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又加大了难度,提高了要求。俗话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就以学习《最后一根火柴》为例来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大体步骤如下:
1、初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不再范读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尝试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出这些字的正确读音,或者是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我就巡回检查,重点指导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尽量多给予他们辅导。由于每个孩子都很认真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很快,不认识的字解决了,课文也读通读顺了。
2、再读课文,自主积累词语。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用横线划出自己积累的词语,尤其是要划出生字词。当然,对于词语,孩子们并不是都能理解,如:“恶劣、深渊、激动不已、心领神会、遗憾、肆虐、骤然、裹挟、对峙、沐浴”这些词语,在学生提出不理解时,我就发动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一说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自己练习选词说话,学会运用词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3、找出长句难句,指导朗读。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比较饶口,想一下子读通读顺,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把文中难读的句子划出来,必要时,我就范读,并且把那些难读字的音节注在上面,反复拼读,力求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轮廓的了解。
4、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识字,从读音、字形、组词到练习选词说话,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经过以上指导预习,在上这一课时,学生们学的轻松,我教的自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自从我开始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后,孩子们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如今,这个班已经升入六年级,虽然由其他任课老师来担任语文教学,但每次在学校组织的年级测试中都名列前茅,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每每提到这个班,我都有一种自豪感,我也从中尝到了课前预习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带来的好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为了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几年来,我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现在,我的课堂上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抽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我按学生的不同,分好中差三个层次,各叫两三个学生进行识字、解词、读文和说话的检测,根据孩子们的具体表现,我再有重点的指导识字教学,并且当堂练写,当堂听写,当堂让学生自批、互批,力求当堂消化所学的生字词;接着,我会出示小黑板,强化生字词的识记,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有时,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我还会让学生进行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利用导课时间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
总之,合理利用有效时间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既提高了预习的质量,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Ⅳ 如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

如何对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一、为什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一、学生预习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研究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在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学生在使用预习学案进行预习时,没有目标缺少方向,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没有一题多解的习惯,也不擅长做预习笔记,更遗撼的是没有对整个预习过程进行回思的习惯等等。
二、原因分析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课题组的老师经过问卷调查研讨后,归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⑴预习没有主动性长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在看来分析教材那是老师的事,例题变式那也跟无关,至于各种的预习习惯更是与不搭边。
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之下,学生对预习就毫无主动性可言。
⑵预习缺少积极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预习习惯,所以预习对于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另外大多数学生更没有体会到预习给带来的成功的快乐,所以预习的积极性不高就在所难免。
⑶预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大多学生不清课题组的老师在课题研究初就拟定了要培养学生的八种预习习惯,但学生不太了解。
所以预习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迷茫又缺少一定的方法,因此学生想好好预习,但是不会预习。
何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解决措施如果对这些问题听之任之,不能进行有效的督促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而要想达到增强学生预习的主动性,提高其预习的积极性,解决其在预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养成很多良好的预习习惯的目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就是扎实有效的评价。
主要是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
二、怎样对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将以每个预习环节中应该养成的预习习惯为标准,制定预习习惯养成评价表,运用评价表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评价。
一评价表式评价1.简介评价表中详细地罗列预习时每个环节中各种预习习惯及其具体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求的设计,表面看来它只是希望学生达到一个什么层次,而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预习的各种习惯。
再就是通过这种评价激励学生,调动预习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运用这种评价让学生去对比,发现自身的问题,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养成各种优秀的预习习惯。
(后面附学生预习习惯评价标准表)
2、操作首先保证学生人手一份评价表,课题组的老师拿出专门的时间领着学生学习,解读评价表中的各项要求。
为评价更为培养学生养成各种预习的习惯做好理论准备。
⑴自评课题组的老师在运用预习学案的教学模式时,课堂上留出最后三分钟,让学生用铅笔在评价表上做一个自评。
(在相应的项目后面打对号即可)最后简单的来一个反思。
整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评价表对自己在本次预习中的成绩和不足评价的比较到位。
最后对整个预习的反思是本次评价的一个升华的过程,如果在评价的过程中有看的不仔细、印象不深的嫌疑,那么最后的反思及时的弥补了这个漏洞。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交流,每次抽一到两名学生进行交流,给每一位同学再次提供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运用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及时的归纳了自己在预习习惯培养中的优点和不足,也向他人学习了一些好的作法。
在下次的预习中他就会有意识地去强化自己的优点,也能尽量地弥补自己上次的不足。
长此以往,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有部分同学辨别判断能力还有些欠缺,不能准确的对自己进行评价,有时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更找不出存在的缺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利用评价表对学生进行一次互评。
⑵互评互评通常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一般都安排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大约需要十到十五分钟。
评价的人数范围是在数学学习小组内展开的。
因为经常在一起交流预习困惑,解决预习预习问题,畅谈预习体会,彼此之间比较了解,可以保证互评的公正及合理。
如此的评价对学生才有说服力,才能起到评价应有的作用。
互评的具体操作是:如果小组内有x个人,那么每人发x-1张评价表,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对组内除自己外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
然后的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进行统计。
再把统计的结果反馈给每个人。
最后每位同学结合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写出一份反思体会。
运用这样的评价,有效的弥补了自评的不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地去看待他人的能力。
其实学生是比较看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的,所以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起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不可避免的学生的能力终竟是有限的,有时对一个人的评价难免是不全面的。
而且部分同学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肯定。
所以教师运用评价表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评价是科学可取的。
⑶师评每到学期末,课题组的老师都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运用评价表进行一次评价。
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公正客观的评价。
指出不足,肯定成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
对后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起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⑷家长评课题研究的问题是课前预习,所以学生的大部分预习是在家中进行的,具体的预习情况,习惯的养成,家长是有发言权的。
而且家长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有监督、促进的作用;
对家长来说感受到学校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对家长作用的重视,必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具体操作是利用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向家长发放这份评价表,并做简单的解读。
以后每四分之一学期时让家长对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一次评价。
评价有了家长的参与就如虎填翼了。
3、存在的问题运用评价表式的评价是形象直观的,学生不断的去运用这份评价表,自然就对表中的内容了然于胸,所以会在预习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去养成一些好的预习习惯。
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就是有部分同学语言理解执行能力较差,就算是知道了具体的要求,但实际去做的时候还是有困难。
比如知道要细读预习目标,但怎样算是细读,不太了解;
再比如学生也明白要做预习笔记,可是怎样做也是一知半解的。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的老师认为这部分同学缺少模仿的对象,所以设计了投放式评价。
(二)投放式评价班级中总有一些理解实践能力非常好的学生。
的预习学案中有很多的可圈可点之处,对自己这方面的习惯养成的也比较到位。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投影展示这些同学的学案,然后请这些同学到前面结合自己的学案给同学们讲一下自己是如何培养各种预习习惯的。
这种方式无需用语言去做过多的评价,因为老师的做法就是对莫大的欣赏和鼓励,对老师来说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比如有的同学在预习目标中圈画出了关键词,旁边适当的做了注解,长期这样做必会养成细读预习目标的好习惯;
还有的同学在解决学案中的习题时总是在旁边写出了其他的解法,注重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预习习惯;
还有的同学在预习回思中对自己本次预习掌握的知识归纳的十分到位,也能提出自己不会解决的问题,养成了对预习回思的习惯。
这些同学的展示和讲解对其他同学和自己的作用都是不容小瞧的。
不少不会培养自己预习习惯的同学有了模仿学习的对象,使自己的预习有了一定的章法,少了些许的莽撞和应付。
学案被展示的同学预习的积极性更是被调动起来,今后的预习会做得更好。
这种投放式的评价与评价表式的评价相互完善,相得益彰。
使课题研究渐入佳境,学生的各项预习习惯都在逐渐养成。
下面所要谈的评语式评价便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评语式评价通常情况下教师对预习学案都是要进行批阅的,预习学案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反映出了学生在预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展示了学生的一些好的预习习惯。
针对这些问题或优点教师在上面写上几句评语,鼓励一下学生,效果是特别的明显。
比如有的老师发现一份预习习惯养成特别优秀的学生,她便在学案中写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已经出神入化了,老师都要自叹不如了。
”这位学生在后期的经验交流中这样写到:“老师让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第一次感受到成功能带给人这么大的快乐,开始盼望着写预习的作业,渴望自己的才华再次得到施展的机会。
”再比如有的老师发现预习习惯养成还有问题的学生,通常都是先肯定其进步,然后提出要求。
比如有的老师写到:“老师惊喜地发现现在细读预习目标的习惯养成的特别好,只是有些遗憾的是预习笔记做得还不是十分的到位。
”这些评语式的评价针对性很强,也非常具有亲和力,学生都喜欢,也特别愿意接受。
所以它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也起着不小的作用。
(四)小检测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
一是学生的预习均是在课前进行的,所以有一些问题教师不好掌控,所以难免有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没有好好预习,所以小检测式的评价就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课题组的老师有上午第一节课时,便来不及批阅预习学案,此时的课堂小检测是了解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情况的重要的评价方式。
这时的检测是以知识为主的,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对其进行督促,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培养,教师想了解一下学生的预习习惯究竟养成的怎么样,所以设计一份新知识的预习学案,对学生进行一次检测。
有着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同学必定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课前预习的问题,评价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这四种评价方式交替出现,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
发挥了评价应有的作用。
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Ⅵ 发言稿孩子预习习贯培养,怎么写,孩子在家怎么预习

发言稿怎么写
•1
•标题部分
•一般分两种,直接法与复式标题法
•直接法:XX人XX时间XX会议上回的讲话
•复式法答:主标题付标题+讲话时间+讲话人等
•2
正文称谓
称谓如果是动员的话一般写“朋友们”,当然也可根据讲话对象而定,比如秘书长、各位同事。
•3
正文开头
讲话稿的开头要说重点,比如提出问题
针对一定的场合,中间又有一些元素的组成,比如喜庆十分需要写些时间、空间、地点。如图,我们的胡爷爷就第一句说出了时间、空间、地点各个要素。
•4
正文主体
这是讲话的关键部分。因此结构布局就显的十分重要,比如用时间的顺序,工作进度的顺序,主次的安排等。
•5
正文的补充
就是提出要点后对正文的再补充,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6
结尾部分
许多文体一般不太需要结尾,但是讲话稿多需要结尾,使用结尾的方式采用自然结束或是专门交代两种方式的结尾。

Ⅶ 怎样写我在语文自主预习中收获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语文课前预习的质量,是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大难题.随着课改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会面临着适应课改之后学习的困难,过去预习的深度、质量已不能达到课改教学的要求。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课堂上老师总要叮嘱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的内容,目标是掌握作者、体裁和课文的生字生词,以及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挖空心思去分析,滔滔不绝的去讲解,采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把所要完成的目标、重点、难点,都分析得透透彻彻,一味将知识塞给学生,生怕学生掌握不够,还让学生用笔记来加深印象,其实,这是一种守旧的“八股”教学法。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虽然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但对同类型的文章就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理解,就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现在的课程编排,提倡素质教育,目标较高,难度较大,灵活性强,联系的知识面较广,如果还按以往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那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欲速则不达,这种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求知欲旺盛,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去分析理解,转变专制的教学方式为民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应提高预习的质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精神,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
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而不希望受到批评、指责,学生更希望如此,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用心去想的问题,不管他们回答得对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特别是在预习中,他们在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前,能够独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说明他们已经动脑动心,尽力去做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要多注重过程,少看结果,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多用些激励语言。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切美好赞语可以使他人多活两个月”。譬如“好”,“很好”,“很正确”,“有进步”,“进步快”等。用这些肯定的话语,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学生还不能从正确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去看待,再加上问题本身就存在多角度思考,例如“6”字看起来只是非常简易的字,但你所站的角度不同,它可能变成“9”。由此可见,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是很直观的,还要靠我们去引导,去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何况是自尊心很强的学生。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精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多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去独立思考,多给学生一份自信,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预习的深度训练,注重文体知识的理解。
一篇文章,在掌握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字、词、句的运用,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能判断文章的体裁。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判断它的体裁类型,分析时才能按照所学类型的文体知识去把握,这就如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只有诊断出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解除病痛。所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要多读多想,增强他们对文章体裁的分辨能力。文章体裁大致分成三类: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在预习时把握住文体,然后用所学的文体知识去分析理解。
记叙文在预习时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有:1、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2、字词的作用;3、句子的深刻含义;4、修辞手法;5、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人物的刻画;6、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7、写作特点、结构层次及主题思想。
说明文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有:1、说明文的类型;2,说明的对象,对象的性质、特征、功能;3、主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等);4、说明的顺序、结构;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议论文要理解、掌握的基本内容:1、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2、论据(事实、道理);3、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及其目的和作用;4、议论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总之,这些知识是学生在预习时都应该掌握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才能加深预习的深度,提高预习的质量。
三、预习时加强提纲式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教师在课前应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列好提纲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预习中沿着提纲去分析、去归纳、总结、回答。预习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按正确的途径自己去探究,掌握文章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内容。那么,题目应该是由浅入深,文章的子、此时最基本的痛惜,好词、好句、好段在初读时就应做上记号。在略读课文后,学生应有大体的印象。文章写谁?写什么?课文是什么文体?有什么线索或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像《故乡》预习题中的1、2题。再细读,就要深入领会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的思想。课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各提纲的内容,规范学生的预习答案。这样,既给学生时间去预习,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列出下列提纲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理解:
1、掌握关键字、词的读音、词义
交卸奔丧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祸不单行妥贴
2、掌握作者朱自清:江苏扬州人,现代、、、,有诗集《》,散文集《》、《》,都收在《》里,我们在初一还学过他的文章是《》。
3、掌握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线索。
8、文章抓住关键时期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几个精妙的动词,找出并说明这些动词有何作用。
总之,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指预习的重要性。不安排学生预习,不讲究预习的深度和质量,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Ⅷ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预习

首先,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态度和兴趣的问题。

态度决定一切,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学生自主学习变得尤为重要的情况下,学习态度问题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以,首要问题是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所在,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

再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要取得成绩,就必须对所学的东西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很多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这门学科枯燥乏味,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且非常零碎。

培养对语文兴趣的最佳途径是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

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⑴粗读,整体感知。

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

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⑵细读,问题研究。

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

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⑶回读,总结反思。

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

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

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

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学生,应该如何命题?

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8)预习发言扩展阅读

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详细解释

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一:“ 乐华 的小小的书柜里有着《辞源》,他预习功课时常常请教它。”

事先演习。

《小说选刊》1981年第6期:“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我决定晚上搞一次预习发言会。”

读课文至少3遍。

看课后的问题,回答后一定要写在书上,二类字组词,生字注音标偏旁,预习完以后一定要让家长签字。

参考资料:网络-预习

Ⅸ 语文学习经验的发言稿,急需!!!!!!

我将语文学习方法总结为六个字:多读、多写、多记。
关于读书。文学素养的积累一定是从书中得来的。我们要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与古人对话,享受读书的过程。体悟道家上善若水的气度,与苏东坡一道吟诗作赋,从《边城》的湘西图景中感受人性……我们往往能从书本中发现文字的美。好书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关于写作。常有人说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其实作文不算难。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写随笔。讲到《济南的冬天》,就可以仿写课文的语段;读了《羚羊木雕》,可以续写这个故事。尝试着用不同的文体来写随笔,写花写草写自然万物,只要想到了就可以写。坚持下去,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关于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精彩的的片断摘抄,重要内容勾划,空白处写上批注,将自己的收获、心得写下来。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就是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本读书笔记,才以此写成巨著《资治通鉴》。
书籍可以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一并呈现给我们。希望大家能以书为伴,以文会友,勤奋好学,向梦想一步步靠近。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